清徐狐突庙,亦称狐神庙、利侯庙、狐大夫祠,位于清徐县城西南4.5公里处马鞍山下的西马峪村,始建于北宋宣和5年(1123年),明、清两代屡有修葺,距今有近900年历史。
狐突庙是后人为了纪念狐突大夫辅佐重耳即位所作的重大贡献和刚正不阿的高贵品德而修建的。狐突,字伯行,古晋阳西境人(今属交城),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是晋献公的岳父。狐突为重耳执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狐突庙坐北朝南,宽25米,深75米,占地1875平方米,系重院建筑,分前、中、后3个院。前院现存献殿,面阔7间,进深4间,硬山顶琉璃剪边,殿内横轴施通柱6根。山墙绘有布雨图、回宫图60平方米,有清代、民国石碑8通。中院有古槐1株,周长约5米,高10多米,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依旧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后院正殿3间,殿前悬挂“三晋名臣”匾额1幅,殿内装修精致,上塑狐突夫妇坐像各1尊,两旁各塑官吏、武士、侍女像10余尊,均具元代特征。偏殿为黑白龙王夫妇像。中间各有石柱碑廊3间,存有元代石碑2通,明、清石碑16通。在光绪《清源乡志》中有关于狐突碑的记载:“狐突碑,在马峪狐神庙内。碑石光亮如镜,可见毫发,俗名‘透灵碑’?!?/p>
历史上以狐突教子“忠诚不事二主”而死,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且被神化,称为“狐神”。在民间对狐突也极为崇拜,故立庙以祀之。光绪《清源乡志》记载:“狐突墓,在马鞍山下。宋宣和五年封利应侯,乡人建庙以祀之。座下有泉,遇旱祷雨辄应。”据万历、康熙的《徐沟县志》记载:“狐突曾在本县居住,故有秃尾渠之号?!薄巴何睬恿醮迦∷?,灌溉北门外田地。”乡人将灌溉渠称秃尾渠,寄托了人们对狐突的敬意和良好的愿望。民间盛传,在清源米阳都(今西谷乡一代),每遇天旱,人们都要怀着虔诚之心去狐突庙、狐爷山祈雨。祈雨者队伍较为庞大,先上狐突庙祭典,祭典完毕,大部分人返回,只留下一些身强体壮者上狐爷山完成所有的祈雨仪式。据传说,上狐突庙、狐爷山祈雨非常灵验,每次祭典时,总有一只蝴蝶飞来落在狐突庙供桌上的盘子里,祭典完后蝴蝶就飞去。蝴蝶是狐突的化身,有求必应。每次下雨后,乡人还要上狐突庙、狐爷山谢神(亦称谢雨),谢神时人们全体出动,仪式隆重,有锣鼓、社火等,并且站在谢神队伍中间的一人,胳膊上用铁钩挂满了布条,两胳膊伸直,一直走上狐突庙、狐突山,乡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狐神的恭敬之情、虔诚之意。
景区票价:
太原市清徐县西南4.5公里处马鞍山下的西马峪村
景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