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仪陇县马鞍镇的琳琅山脚下,深藏着一座大宅院,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从建筑工艺的精美来看,都堪称杰作,这就是丁氏庄园。
丁氏庄园为清末民初当地大地主丁邱南、丁邱玉等四兄弟建造,民国时号称“川北第一庄”。1906年,富甲一方的丁邱南、丁邱玉等四兄弟在琳琅山脚下选择了一块“吉地”。为了建造大宅院,他们从附近县市高薪聘请了技艺高超的石匠和木匠,从设计、修建到装饰,前后共花费了19年的时间。直到1925年,丁氏庄园才全部竣工。
古代建筑精神的体现
进入丁氏庄园,只见庄园在整体建造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和美学追求。
从整个建筑的格局来看,十分对称匀整。整个庄园占地6800多平方米,进入庄园宽阔的院坝,可见庄园外围呈巨人张开双臂状,中间一排主楼高大威严,楼高二层均有木制晒楼。
从大门进入,穿过用来接待普通客人的客厅,便进入一个宽大的四合院。院内四面均为两层楼,北面高于东、南、西面。在二层楼上,外围均设有供家中女眷休憩的行廊,廊中有雕饰精美的挑梁和栏杆,宽阔的行廊可六七人并行。据当地一些老人讲,丁家人将这四面相通的行廊称之为“走马转角楼”,逢年过节,丁家就会请来戏班,在南面行廊上搭台唱戏,一家男女老少则聚集在北面行廊上观赏。
在四合院的左右两侧,穿过房屋,还有两个小四合院。小四合院均呈“日字形”,院子中间为长方形的水池,一座石桥拦腰跨过水池,桥下流水相连,桥上有屋檐遮蔽,因此不管是从院子中间看,还是从空中俯瞰,小四合院都是“日字形”,石桥和遮蔽它的屋檐充当了“日”字中间的一横。
防务意识和文化气息
防务设计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丁氏庄园也不例外。
庄园后面靠山,靠山一面无门出入,而前面临则深沟险壑。早年,丁家人用巨石垒起一丈多高的堡坎,坎下利用沟壑挖掘了类似“护城河”的水渠,水渠长60多米,宽10多米,水深3米多。因此土匪要想从前面和背面攻击,无疑难上加难。整个庄园惟有左边有道路相通,也有门出入。
在丁氏庄园左边小四合院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院子,北面建有三层炮楼,炮楼四面均设有炮眼。院子的其他几面,也有高大的院墙阻挡,临路口有一道院门。即使土匪进入了院门,在众多枪炮的围歼下,也很难再攻破庄园的侧门进入园内。
整个庄园共有房屋108间,通过楼梯和120道门,这108间房屋却间间相通,即使土匪进入了园内,也会因不熟悉门道而晕头转向,这便有利于丁家跟土匪打“游击”,进来的土匪恐怕也是有来无去。
从内部格局和装饰来看,丁氏庄园体现了追求家族融和、耕读传家、诗礼育人、祈求福寿等文化气息。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庄园内各处石、木雕刻和对联的内容上。
如各石门门额上雕刻着“喜鹊闹梅”、“富贵牡丹”、“鸳鸯藕荷”、“百鸟朝凤”等花纹,庄园正大门上石刻的对联为“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横批是“耕读传家”。庄园中堂门上石刻对联为:“美德积三分皇天赐我七分福,良善作一世丹籍注尔五世享。”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丁氏庄园位于朱德故里琳琅山核心景区。系建于清末民初的客家大院,占地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房屋108间,是仅次于大邑刘文彩巨宅的“第二地主庄园”。其建筑的高度、基石的硕大、设计的精巧都足以说明此庄园是客家建筑的精品杰作。
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仪陇作为川东北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境内现有22万客家人。朱德元帅作为客家人的典范,辈受世人敬仰。作为客家文化珍贵遗产的丁氏庄园是大院打造“中国客家民俗博物馆”以集中展示客家文化的最优载体。
仪陇客家人
客家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客家人是指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有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
据仪陇县的“客家通”陈泰阶研究,“客家”一词在客家及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有“客户”之意。客家人世代迁徙。明末清初数十年间,由于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造成四川人口锐减,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在清政府移民政策的鼓励下,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入川。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如今,客家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这里,曾孕育了客家骄子朱德总司令;这里,至今繁衍生息着11万客家儿女;这里,便是川北客乡仪陇。历经岁月的沧桑,仪陇客家人以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的客家人精神将昔日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鱼米之乡。
仪陇客家人是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入川的。如今18种姓氏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周河、丁字桥、乐兴、石佛等10余个乡镇,共计11万人,占仪陇全县总人口的10%,成为四川的客家大县。清道光十年(公元1836年)又由邓、丁、许、潘等姓氏的客家人修建的客家会馆龙母宫。
仪陇县的“客家通”陈泰阶介绍,客家人是发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西晋“永嘉之乱”后,客家人世代迁徙,先后迁至粤东粤北、台湾及贫瘠的岭南山区。明末清初数十年间,由于战乱、瘟疫、自然灾害造成四川人口锐减,耕地荒废。在清政府实行“招收流民,奖励耕织、永不加赋”的优惠政策鼓励下,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入川。但成都平原的良田沃土已被先期到达的湖广人所占,客家人几经辗转落户于山地丘陵地带。据《仪陇县志》记载,在明太祖洪武年间,仪陇县人口仅911户,共计12914人。人少地阔,饱受岭南山地贫瘠之苦的客家人如获至宝,踊跃内迁仪陇。据陈泰阶调查,仪陇客家人均来自广东韶州乳源县、翁源县一带,且相互之间均为亲戚。
仪陇客家人恪守“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使得历经沧桑的客家话、婚丧嫁娶、崇文重学等礼仪风俗至今在仪陇山旮旯里流传不衰。
作为汉民族特殊的一支,客家人在语言、习俗等方面与本地人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据资料显示,客家人入川时引进了一大批传进中国南方沿海地方的“洋”作物,如玉米、南瓜、番茄等,这些农作物大大优化了四川的农作物结构。客家人丧葬有许多规矩,如死者父母已去世,男死者则内穿红寿衣,女死者则内穿绿寿衣,且所穿布鞋的鞋底必须绣成蜘蛛网状式花纹。不仅丧葬沿袭古习,客家人婚嫁也遵循古俗。除了唱嫁歌,客家人办婚事时仍要写满门书、亲家书、回门贴以“知晓九族”,而且男方还要择吉日为新娘“开脸”,就是用丝线绞断脸上的“苦毛子”。临行前的一碗“离娘汤”,更让新娘两眼泪汪汪。
客家话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据《仪陇县志》记载,客家人入川以后聚族而居,极少与四邻族人通婚,加之又居住在较闭塞的山区,而且一直遵循“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因此客家话“客”味依然。在语音、词汇、词法上,客家话自成体系,有24个声母,60个韵母,6个声调,与普通话大相径庭。如客家话读“中午”为“昼边”、读“下雨”为“落水”,读“太阳”为“热头”。
客家人崇文重学,历代迁徙,“耕读传家”之风不废。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至今,在石佛乡继红村萧氏客家人的田野乡间仍矗立着两座“状元塔”。据陈泰阶介绍,清道光年间,萧锦忠中了状元,皇帝亲赐“状元及第”匾挂于萧氏祖祠。为彰显族风,萧氏于乡间立三座“状元塔”(其中一塔毁于“文革”时期),成为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历史见证,此外,具有中原、岭南风格的客家会馆“龙母宫”、丁氏庄园、客家民宅,也为川北建筑抹上了鲜明的客家色彩。